教育不是“生意”,在线教育不应成为敛财工具
寒假期间,各大在线教育机构纷纷开启“抢人”模式,不少机构以低价为噱头引家长“入网”。在声势浩大的宣传中,上课的都是“名师”,效果都是“提分明显”,帮助孩子“实现假期弯道超车”。但实际上,不少机构的老师资质存疑,课程质量良莠不齐,一些老师无心授课,而是一门心思做销售。(2月22日《人民日报》)
在线教育机构的野蛮生长和无序竞争,把教育变成一门“生意”,把教育者变成“销售者”,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畸形,更突破了社会底线。教育乃百年大计,勿让教育成为敛财的工具。
重品牌营销而轻课程研发,本末倒置的行为暴露出了在线教育机构利益至上的本质。据媒体报道,“跟谁学”在线教育机构2020年第三季度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20.56亿元,而研发费用仅为2.2亿元,营销费用是研发费用的9.3倍。除了线上线下铺天盖地的广告,这种发展模式也让授课者成为了销售者,机构中评判老师能力高低的标准不再是授课的好与坏,而是售课的多与少。机构老师甚至不用持证即可上岗,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,也没有过硬的学历要求,这样低的职业准入门槛,违背了教育的初衷,对学生极不负责,让我们不禁发问:在线教育机构做的到底是教育,还是生意?
并且,在线教育机构的强势营销策略,容易加剧家长们的“教育焦虑”。当下,无论是电梯内、电视中还是手机里,在线教育的广告无处不在。机构为了获得家长关注,制作的广告内容多是针对孩子教育竞争的痛点,煽动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,而为焦虑情绪买单的则是尽管有减负政策却依然“越减越负”的学生。若是通过在机构的学习让学生有所收获,倒也无可厚非,但当下在线教育机构如此本末倒置的发展模式,很难让人不去为其教育质量打上一个问号。被在线教育机构加剧的教育焦虑,机构本身无法用行动去解决,又该何处安放?
教育不是“生意”,在线教育不应成为企业敛财的工具。对于在线教育行业无序竞争、野蛮生长的现状,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在线教育机构资质和内容上的监管,规范现有在线教育市场,全力保护学生和家长的合理权益;在线教育行业内部也应加强自律,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,这才是行业发展的长远之计。
文/徐韵宁(重庆大学)
- “网红减肥咖啡”:警惕换了马甲的减肥药2021-02-24
- 种树市长”“种树书记”,蕴含的民意高下立判2021-02-24
- 检查寒假作业也可以“游戏化”2021-02-24
- 5万家务补偿,为何“替全职太太感到不值”2021-02-24
- 教育不是“生意”,在线教育不应成为敛财工具2021-02-24
东北新闻网
微信订阅号
东北新闻网
手机版
东北新闻网
法人微博
新闻客户端
Android版
新闻客户端
iPhone版
![]() |
|
请您来信来电(024-23187042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

更多>>娱乐风云
498SUN.COM | 988PT.COM | 167psb.com | 1888DZ.COM | 132PT.COM |
XSB918.COM | 98csb.com | 637xx.com | S618D.COM | 388BBIN.COM |
XSB597.COM | 1385170.com | 96jbs.com | 557sj.com | XSB538.COM |
9TGP.COM | 888TGP.COM | 729DC.COM | 688BBIN.COM | DC362.COM |